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 > 正文

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天天新视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3-06-14 07:40:33


(相关资料图)

近日,央行行长易纲在上海调研时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全力支持实体经济,促进充分就业,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由于此前一季度央行例会仅提到“搞好跨周期调节”,未提及“逆周期调节”,市场因此预期政府将会陆续推出一系列稳增长措施。

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推动经营主体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同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20亿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1.9%,相比上一交易日下降10BP;同日晚些时候,央行下调常备借贷便利利率,隔夜期下调10个基点至2.75%,7天期下调10个基点至2.9%,1个月期下调10个基点至3.25%。这意味着政策性降息启动。

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实现同比增长4.5%,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都出现较大上涨,经济恢复超预期。但是,4-5月趋势发生变化,4月份CPI同比上涨0.1%,PPI同比下降3.6%;5月CPI同比上涨0.2%,环比下降0.2%,PPI同比下降4.6%,环比下降0.9%。此外,地产销售反弹也逐渐退潮,4月和5月PMI连续2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信贷投放开始降温,因此,市场出现一些围绕是否出现通缩的担忧。

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受益于积极的稳经济政策以及经济重启后服务业报复性反弹,但这主要是恢复性的,疫情伤疤效应需要企业更多时间消化积累下来的问题,比如修复资产负债表、裁员降成本,制造业受制于国内外需求不足而主动去库存,随着固定资产投资降速,经济内生动力不强,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在4月份开始就暴露出来,并影响到了楼市与股市交易,进一步抑制了经济增长动力,从而让市场预期偏离了恢复增长的轨道。

应当说,经历5个月运行后,我国经济重启后面临的问题水落石出,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出一系列应对政策。在经济重启初期,市场可能存在较高预期,如果配合强刺激,容易让处于生产复苏中的企业忽略自身基本面而做出非理性抉择,从而扭曲供需关系与资源配置。在经历市场内在恢复的过程中,报复性的短期需求归于正常后,我们更能看清基本面,并作出较为长远的政策安排。

比如加强逆周期调节,适当降息以改善资产负债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轻居民信贷支出压力,目前存款利率的下调为降息创造了空间。与此同时,继续实施结构性的货币政策,促进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等领域。要将稳就业放在更突出的位置,适当扩大财政支出,在基建和地产等领域进一步发力,要继续为企业降减成本,并为促进消费提供场景、补贴和信心,等等。

有观点认为,为了逆转经济下行的压力和预期,应该实施大刺激,比如执行零利率政策。然而,过于激进的政策虽然可能会在短期内因为超预期而改变市场预期,但也意味着透支了所有空间,让货币当局陷入被动,市场也可能做出非理性的反应。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激进的“大放大收”,掌握货币政策的主动性。1990年前后,日本因为货币政策大放大收造成泡沫经济。新冠疫情暴发后,美联储史无前例的宽松政策刺激市场主体做出各种错误的扩张性反应,扭曲了供需关系,最终产生大通胀并造成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因此,逆周期调节也是应当坚持稳健的原则,而不是为了短期目标而制造更大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